2024年第01期:新种黔桂黑刀锹,肘子肥角锹等,任氏锯锹再次调整

作者:罗氏虫社 时间:2024-02-23

2024年第01期

前言:2023年末《Beetles World No. 25》发布,《中华锹甲》系列著作者黄灏和陈常卿两位学者在此刊上发表了新的锹甲研究论文,涉及刀锹、肥角锹、小刀锹、锯锹、鬼锹等多个锹甲属物种,其中肥角锹和刀锹均有新种发表。

一 | 新物种

先一起来看看对应的新种:黔桂黑刀锹、肘子肥角锹、瑞丽肥角锹(杨氏肥角锹)以及混同肥角锹(调整)。

1、黔桂黑刀锹(Dorcus jinghongi Huang & Chen, 2023):

产地:分布于贵州(模式产地:黔东南县)、广西,栖息地海拔约1500~1900m。

体长:雄虫体长约33.7~50.9mm,雌虫约28.9~33.9mm。

特征:黔桂黑刀锹和长齿刀锹(Dorcus haitschunus (Didier & Séguy, 1952))非常相似,但可以通过如下特征区分:

雄虫大颚形状相同,颚较直,大齿突稍短;前胸背板第一侧角为钝角,在大中型个体中或多或少界限不清(长齿刀锹则尖锐),胫节靠近端部处较宽。

黔桂黑刀锹和长齿刀锹(引用自文献)

黔桂黑刀锹和长齿刀锹(引用自文献)

黔桂黑刀锹和长齿刀锹存在产地重叠,对于同区域的种群,可以通过鞘翅颜色来区分:景宏刀锹偏黑色(虫友:这不就是长齿刀锹黑化个体嘛),长齿刀锹呈红色(不过,这两个物种的鞘翅颜色也存在地理环境差异)。

黔桂黑刀锹和长齿刀锹(引用自文献)

黔桂黑刀锹和长齿刀锹(引用自文献)

小知识:种名“jinghongi”源自本种发表者黃灝、陳常卿两位先生的台湾地区好友。中文名则以产地+体色组合,体现出本种核心特征。

黔桂黑刀锹和长齿刀锹(引用自文献)

黔桂黑刀锹和长齿刀锹(引用自文献)

黔桂黑刀锹雌虫和长齿刀锹雌虫(引用自文献)

黔桂黑刀锹雌虫和长齿刀锹雌虫(引用自文献)

2、混同肥角锹( Aegus imitator Nagel, 1941):

产地:分布于我国云南(模式产地:师宗)、四川南部等地区,栖息地海拔约1500~2100m。

体长:雄虫约17.8~47.0mm,雌虫约17.5~23.0mm。

特征:混同肥角锹雄虫前胸背板上有一个宽阔的凹陷,且布满大刻点;雌虫鞘翅沟纹宽且之间的隆纹光滑。

混同大肥角锹雄虫和肘子肥角锹非常相似,但仍可通过外观特征区分:

1) 混同肥角锹后足胫节内端部附近的刚毛簇和腹部第一至第五节靠边缘的刚毛区域比肘子肥角锹更广泛;

2) 混同肥角锹头部两侧向上的突起比肘子肥角锹更长;

3)混同肥角锹前胸背板中央凹陷比肘子肥角锹更宽;

4) 鞘翅凹槽条纹之间的间隔宽度比肘子肥角锹更均匀.

5)混同大肥角锹各体型个体更像是广东肥角锹的放大版。 

混同肥角锹(引用自文献)

混同肥角锹(引用自文献)

混同肥角锹后足足胫和腹部特征(引用自文献)

混同肥角锹后足足胫和腹部特征(引用自文献)

注:混同肥角锹模式标本早年间(1943年)已被破坏,此次使用了新模标本鉴定。新标本全部源自原模式产地,这些标本(小尺寸)大多数和原始描述以及(当年)的绘图相符。这也是黄灏和陈常卿两位学者首次采用此方式处理老旧种。

此外,早前因本种和肘子肥角锹拥有共同特征,两者曾被视为同种(中华锹甲III),现经重新鉴定后,分布于广西、重庆、福建、浙江等地的物种被发表为:肘子肥角锹(具体见下文)。

3、肘子肥角锹(Aegus zhouzii Huang & Chen, 2023):

产地:分布于浙江(模式产地:丽水)、福建、湖南、广西、重庆等地区,越南北部也有分布,栖息地海拔约900~1900m。

小知识:种名“zhouzii”源自发表者的上海好友“肘子”,其首先从浙江收集到了本种,并曾以各种方式慷慨的帮助发表者。

体长:雄虫约22.5~44.7mm(正模:37.8mm),雌虫约22.0~26.0mm。

特征:肘子肥角锹雄虫和混同大肥角锹非常相似,但前者头部两侧向上的突起较短小,前胸背板中央凹陷更窄,后足胫节内端叉附近的刚毛簇和腹部第1~5节靠边缘的刚毛区域更小;此外,本种和广东肥角锹也相似,但各形态的体型要大得多。

雌虫外观和巨肥角锹(Aegus labilis)相似,但鞘翅上的条纹较宽,且条纹之间的间隔平滑。

肘子肥角锹(引用自文献)

肘子肥角锹(引用自文献)

4、杨氏肥角锹/瑞丽肥角锹(Aegus yangqiaozhii Huang & Chen, 2023):

产地:分布于我国云南西南部地区(模式产地:德宏),栖息地海拔约1110~2300m。

体长:雄虫体长约14.9~26.3mm(正模:23.7mm),雌虫约15.5~16.2mm。

特征:杨氏肥角锹雄虫大型个体大颚和身体特征与毛股肥角锹(Aegus taurus)、四川肥角锹(Aegus parvus)相似,但仍可以区分:

大颚近端部部分较直,上缘大齿突更靠基部;前胸背板前角呈圆形矩形,较小个体中更圆润;前胸背板凹陷更深更长且清晰,充满更大的刻点孔;鞘翅条纹表面更凸,不像毛股肥角锹四川肥角锹那样平坦;腿节后缘无毛或有稀疏的刚毛;后足胫节内缘无毛或有稀疏的短刚毛;此外,本种雄虫体型较小。

杨氏肥角锹和毛股肥角锹(引用自文献)

杨氏肥角锹和毛股肥角锹(引用自文献)

杨氏肥角锹腹部和后腿刚毛的特殊特征,很容易与所有已知分布于中国的肥角锹区分:1) 后足胫节内缘和腿节后缘无毛或具非常稀疏的短刚毛;第五腹突在尾端附近有一对孤立的刚毛簇(其他肥角锹无毛或具有连续且均匀的刚毛区域)。

雌虫与毛股肥角锹或突眼肥角锹(Aegus werneri)非常相似,但可以通过鞘翅条纹更窄的间隔以及更凸的表面来与后两个物种区分。

杨氏肥角锹(引用自文献)

杨氏肥角锹(引用自文献)

注:目前我国周边地区分布的部分肥角和本种具有一定的相似特征,这些物种有待今后进一步的研究来确认与本种的关系。

二 | 其他锹甲调整

除了上述新种外,此次新论文还涉及了其他一些锹甲的新发现(调整),具体如下:

1、Prismognathus katsurai Ikeda, 1997

本种分布于越南北部(模式产地:高平),但目前我国广西(百色)也有新发现记录,经检查雄虫标本生殖器,发现与越南采集的雄虫(标本)生殖器相同。

2、瑞丽小刀锹调整

对来自泰国的三个 Falcicornis virginiae (模式产地:清迈)雄虫标本进行解剖鉴定后,认定我国云南的瑞丽小刀锹(模式产地:瑞丽)是其同种异名。

3、皮氏小刀锹调整

对原皮氏小刀锹(Falcicornis tenuecostatus)做了调整,原先的华北亚种和华南亚种合并为 Falcicornis pieli(皮氏小刀锹原名亚种),同时对应的台湾亚种(也称望月锹)拉丁学名也随之更变为 Falcicornis pieli mochizukii。

4、任氏锯锹调整

根据黄灏和陈常卿两位先生的研究,认定任氏锯锹目前应为两点赤锯锹亚种,也就是和我们熟知的两点赤锯锹普通亚种、滇南亚种等具有同等的亚种地位(拉丁学名对应调整为:Prosopocoilus astacoides reni Huang & Chen, 2011)。

任氏锯锹近年已经有多次调整,从独立物种,降为和普通亚种同种,再度到现在的亚种地位。从现有研究来看,可能亚种是其当前最合适的位置了(有时间的话,后续对此次调整单独出篇小文)。

后记

Beetles World No. 25 这期除了黄灏和陈常卿两位国内学者发表的锹甲新种及调整外,还有其他地区学者发表的一些涉及东南亚地区的新种(鬼艳锹、锯锹、大锹等),有兴趣的虫友可以自行查阅。

最后提前祝各位虫友春节快乐!!!

参考文献:Beetles World No. 25

以上如有错误还望指正,感谢阅读!

注:欢迎转载,标明出处即可!

End

随便看看

虫虫资讯 识虫辨虫 饲养培育 虫社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