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身赤锹属中的“大头宝宝”们,你都能正确认识吗?
作者:罗氏虫社 时间:2019-11-24
前言:今天来聊聊锹甲中的“大头宝宝”,也就是很多虫友熟悉的大头细身赤锹。之所以选择这个选题来聊,主要是近期我们发现很多新虫友对于大头细身赤锹的品种认识并不正确。
一、什么是大头细身赤锹?
认识误区:
误区一:有人认为大头细身赤锹只是某个单一的品种;误区二:有人将各品种的大头细身赤锹认为是同种不同的亚种。
何谓大头:所谓大头细身赤锹是指具备相同“大头”特征的一系列细身赤锹属品种,目前常见的大概有四个种(不含亚种),如果加上几乎没有流通的可以达到六个种。这些品种的雄虫显著特征就是头部比例特别大。
大头品种:
常见大头细身赤锹:所罗门大头细身赤锹(C.speciosus)、新几内亚大头细身赤锹(C.weinreich)、印尼大头细身赤锹(C.pulchellus)、考皮细身齿锹(C.kaupi);
非主流大头细身赤锹:玛格丽特细身赤锹(C.margarita)、C.misimaensis等;
注:C.margaritae 目前并无明确的中文俗称,这里我们直接以种名“margaritae”音译来称呼,既:玛格丽特。C.misimaensis 从全球生物多样性信息网络查询到的资料来看,其原本可能属于所罗门大头细身赤锹亚种。
二、大头细身赤锹系列品种一览
印尼大头细身赤锹(Cyclommatus pulchellus)
分布于巴布亚新几内亚的1000m海拔山区,中等体型,雄虫体长约22.1~55.9mm(饲育纪录为50.3mm),雌虫为22.2~24.6mm。
印尼大头细身赤锹雄虫大颚整体呈“く”字型弯曲,端部有3枚大内齿,头部前端有突起的前檐,鞘翅中端明亮呈反光。整体外观和所罗门大头细身赤锹非常类似,但本种体型较小,齿型也略有所不同。
印尼大头细身赤锹
印尼大头细身赤锹
印尼大头细身赤锹
新几内亚大头细身赤锹(Cyclommatus weinreich)
分布于新几内亚岛,中小型细身赤锹,雄虫体长约38~55mm(饲育纪录为57.4mm),雌虫为20~25mm。
新几内亚大头细身赤锹雄虫大颚弯曲幅度很强,大内齿较长且向下倾斜,头部前缘有巨大的突起,鞘翅有很强的光泽度。整体和玛格丽特细身赤锹(C.margarita)相似,仅大颚牙型和头部仅有轻微的差别。
新几内亚大头细身赤锹
新几内亚大头细身赤锹
新几内亚大头细身赤锹
考皮细身赤锹中文名并无大头字样,但其同样具备明显的大头特征,因为通常也被归为大头细身赤锹系列,台湾地区虫友曾称其为“终极大头细身赤锹”。
主要分布于印尼的爪哇和新几内亚岛西部,雄虫外型抢眼,大颚从中央位置开始向前方内侧倾斜,且呈弓状弯曲,大颚中段有巨大内齿,且上面2个突起,头部前端有巨大的突起。整体而言,其拥有狂野大獠牙及细身属专有的金属光泽(全身体色为深棕色)。
考皮细身赤锹公虫
考皮细身赤锹公虫
考皮细身赤锹母虫
玛格丽特大头细身赤锹 ( Cyclommatus margaritae )
主要分布于新几内亚岛,与印尼大头细身赤锹产地有重叠,雄虫体长25~55mm,雌虫22~25mm。
玛格丽特大头细身赤锹雄虫大颚和头部显得非常立体,大颚弯曲幅度较强,大齿突位于近端部位置且有小的分叉,大颚端部则有锯齿状小内齿;随着体型的增大,其头部前檐也更加发达。
玛格丽特大头细身赤锹
玛格丽特大头细身赤锹
所罗门大头细身赤锹(Cyclommatus speciosus)
主要分布于所罗门群岛,所罗门大头细身赤锹目前有两个亚种:原名亚种和 C.speciosus anepsius 亚种(以下简称A亚种)。
原名亚种:分布于所罗门群岛中的最大岛屿布干维尔岛(归属于巴布亚新几内亚),整体为红铜色,体型略小于其他亚种,大颚内弯幅度也较弱,鞘翅上无明显光泽度。因产地关系很难获取到,市场很少有流通。
A亚种:分布于所罗门群岛的马莱塔岛、马基拉岛等地区,野生纪录约59mm(饲育纪录64.2mm)。雄虫大颚弯曲厚实粗壮,基部下方有2个朝下突起的内齿,端部上另有两个大内齿,拥有如螃蟹锹高耸的头檐,整个鞘翅有较强的金属光泽。
注:A亚种还有分布于所罗门群岛维拉拉维拉岛(Vella Lavella)的个体,该产地雄虫基部内齿更大,大型个体特征尤为明显,有传言该产地个体将发表为新亚种,目前国内流通时部分虫友也将其当作亚种来对待。不过就我们搜寻的资料来看,目前并不能确定维拉拉维拉岛产个体已升级为新亚种。
所罗门大头细身赤锹A亚种
所罗门大头细身赤锹A亚种
所罗门大头细身赤锹A亚种母虫
后记:相信各位看完之后应该对大头细身赤锹有了明确的认知!目前国内市场所罗门大头细身赤锹流通率较高。
罗氏虫社官方微信群已建立,主要用于交流分享,欢迎大家加入~~ 先加客服微信后邀请入群
以上如有错误之处还望各位虫友指正,感谢阅读!
注:欢迎转载,标明出处即可!
End